LEARN MORE
有許多人有骨鬆問題,卻又不愛出門活動曬太陽,結果無法補充到維生素D。同時,維生素D不足,也會影響鈣質吸收,於是骨鬆問題日益惡化,甚至容易造成骨折。長期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研究發現,日常也有許多容易使醫師混淆的症狀,元凶可能就是維生素D缺乏的關係。隨著年齡漸長,許多人開始出現骨質流失,容易引發骨質疏鬆、骨折,但是,光補充鈣質並不夠,還要補充維生素 D才行。傳統認為,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使骨骼強健、避免骨質疏鬆。但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症狀。常待室內、少曬陽光 容易缺乏维生素D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的報導,在所有的維生素當中,只有维生素D不是由食物提供,而是經由皮膚透過曬太陽的過程產生,其他的維生素則必須從外界獲得。由於,英國天氣陰沉,英國人對這種關鍵的維生素有缺乏的危險。營養學家金•皮爾森(Pearson)表示,不僅因為英國天氣,越來越多的室內生活,孩子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外面玩,卻在室內使用iPad或玩線上遊戲,以及許多人一整天都待在室內工作,所以維生素D缺乏症的問題越來越多。處於危險中的人,還包括皮膚類型更深的人,皮膚越黑就越難找到合成維生素D,其他有風險的人則包括懷孕和哺乳的婦女。以下是維生素D缺乏,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經常反覆感染: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皮爾森表示,如果維生素D沒有足夠的量,免疫細胞就無法適當反應,於是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簡單來說,維生素 D 對於活化免疫防禦機制很重要,若未充分攝取,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T 細胞將無法對體內嚴重感染,做出反應並擊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近來,民眾在「吃」的方面很不安心,人心惶惶!而紅肉吃多了,有害健康,相信大家都略有所聞,根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規模多達12萬多人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每天攝取1份加工紅肉,早死風險提高20%,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在最新的飲食研究報告指出,紅肉攝取過量不僅會增加死亡風險,食用加工紅肉,還會提升致癌機率,建議熱狗和培根這類食品最好少吃。研究是由哈佛醫學院進行,長達28年,針對超過10萬人的飲食、生活習慣,結果發現,每天食用85克紅肉,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18%,死於癌症機率則會增加10%,食用加工肉類更差,假若每天進食兩片煙肉或一隻熱狗,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21%,死於癌症的風險會增加16%。參與研究的學者更指出,減少進食紅肉至每日42克,即相等於一周只進食一塊牛排,能減低早死風險約1%,他認為,現近一般民眾每日進食大約70克紅肉來說,實在太多應該大大減少,甚至將紅肉剔除在日常餐單中,只能偶爾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癌在台灣有「國病」之稱,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施打肝疫苗、癌症篩檢普及近年眾多有效的抗B肝、C肝病毒藥物,肝癌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死亡率仍位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 腹痛、腹脹、沒有食欲台灣的肝癌好發地區集中在中南部,以雲嘉南地區最多。由於早期肝癌並無明顯症狀,如出現腹痛、腹脹、沒有食欲、體重迅速下降及不明原因發燒等的症狀時,大多已是晚期,因此到目前晚期肝癌仍然佔整體肝癌的3至4成。肝癌晚期單獨用標靶藥治療 不到1成病人有反應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珍妮說明,肝癌細胞侵犯至血管,或造成門靜脈腫瘤血栓為肝癌晚期最常見的病灶,大部分病人無法只靠開刀切除治療,也已錯失換肝時機。雖然肝癌晚期標準治療指南為標靶藥治療,但單獨用標靶藥治療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只有不到1成的病人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服用2.5到4個月,一半病人會產生抗藥性。目前認為標靶藥合併其它治療方式可以達到更好療效,如標靶藥合併傳統放射線治療,治療效果就可從不到1成標靶藥療效提高到4成5,生存率中位數也能提高到12到13個月。肝功能、身體狀況差、腫瘤過大 不宜電腦刀治療近20年來由於科技發展,電腦科技、射源機器精良,放射治療對於肝癌,漸漸有成效,如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和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殺腫瘤細胞致死的放射劑量可安全傳遞與集中到腫瘤病灶處,保留正常肝組織。健保署於104年2月起也將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納入健保給付,一年約300多人受惠。電腦刀治療後再給予標靶藥,中位生存率為12.5個月,一年存活率還可達55.6%,第二年存活率為17.7%,效果相當良好,且大多數病人的副作用輕微並無嚴重的副作用出現。使用電腦刀治療肝癌須先經過肝癌團隊醫師專業評估,一般肝功能太差、身體狀況太差或腫瘤過大造成正常肝臟容量不足者都不適合電腦刀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綜合報導)洗腎洗出躁鬱症?台中就有一名四十八歲的已婚婦女,近年來腎功能逐漸惡化,不料,兩個月前開始接受洗腎治療後,行為開始漸漸怪異,變得愈來愈有自信,且開始花錢沒有節制,除買了許多新衣服,還買了車子,所幸家人覺得不對,經醫師診斷為躁症的典型表現,治療後個性才轉趨正常。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內科醫師陳怡如表示,末期腎衰竭的病患,加上洗腎往往造成身心衝擊,一旦出現睡眠或情緒方面的困擾,應即早求醫,以免病情惡化。行為突然變異常 買車買衣不手軟這位已婚的上班族女性,過去職場表現相當好,同時也能兼顧家庭,身體健康方面,十年前被診斷高血壓、糖尿病,雖然使用藥物控制,但近年來腎功能逐漸惡化,在兩個月前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隨著尿毒症狀的緩解,病患身體的狀況也有所改善,但大約一個月前開始,家人觀察到病患和家人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伴隨的症狀包括,比以往更有自信、話多、晚上不睡覺、花錢沒有節制、買了新車和許多衣服。洗腎病患心理受衝擊 恐罹精神疾病陳怡如醫師指出,這位女性患者經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及腦波檢查,並未發現特殊異常,其情緒行為的異常為典型躁症表現,雖然在臨床上,不少洗腎患者都可能出現憂鬱狀態,但正如此個案,國外亦曾發表過洗腎而發生躁症的個案報告,此患者經藥物治療控制,成效不錯,目前已減少用藥量。台灣洗腎人口一直高居不下,雖於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腎臟病防治,每年透析人數仍約有6~7萬人,末期腎衰竭面臨不論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在治療期間需承受許多生心理及社會的壓力,不論洗腎過程及副作用的不適、飲食的限制、生活層面的調整,在在對其心理精神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陳怡如醫師提醒慢性腎臟病患及洗腎患者,不要輕忽可能面臨的睡眠甚至是情緒方面的困擾。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萊特氏症候群 (Reiter's syndrome)、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杏儒中醫 蔡易昌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蔡院長建議在中醫的治療方面,可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LEARN MORE